其他
【新刊】枵腹从公,孜孜以求——海昏侯刘贺墓的考古故事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前远景照
出身皇室,曾任第二代昌邑王,还当了27天皇帝。汉武帝刘彻有六个皇子,刘贺的父亲刘髆(音膊)是第五子,他被分封到山东当了第一代昌邑王。后元元年(前88年),刘髆去世,年仅五岁的刘贺嗣位,成为西汉第二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刘贺被拥立为帝,由于刘贺昏庸,在位仅27天后就被霍光联合朝臣废掉,史称“汉废帝”。刘贺被送回山东,由当时的山阳郡首领张敞监视,无职无权,一待就是十年。汉宣帝效仿古代圣君舜宽恕有罪的弟弟象的做法,开始关心自己的骨肉亲人:“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后封他于有鼻之国。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元康三年(前63年),刘贺被封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海昏县(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
葬在南昌,山东是他回不去的故乡,而陕西则是永远到不了的远方。现在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境内有刘贺生前居住的城址——“紫金城城址”,在城址的西侧是其死后埋葬的墓园,原来被考古学家叫做“墎墩山汉墓”。墓园中的主墓M1是刘贺的墓葬。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我们几乎可以确定,从30岁到34岁,悲催的刘贺再也没离开过这里。“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有多少人就这样,一直在路上……”,用这句话来形容刘贺再贴切不过了。他的人生充满了故土难归的命运痛楚,从山东省菏泽市的巨野县到陕西西安,再回到故乡,最后终了于江西南昌,至死也没能回到山东老家,而是被埋葬在他的紫金城西侧。而他的国家,从昌邑国到泱泱汉废帝王朝,甚至到南昌的海昏侯国,则惨遭废弃。故土难归,国破梦残,可以说是他真实的命运写照。
刘贺由王到皇再到侯的路线迁徙示意图
考古篇——排除重重困难提取“海昏侯国”信息
在很多年前,江西省文物研究所的杨军等人就默默地完成了对海昏侯国遗址与遗物的文物普查,对一些重点部分还进行了考古勘探,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规划。在他们眼中,文物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保护好它们是最主要的,“能不挖就不挖”。因为一旦发掘,就面临着极其复杂的保护工作。考古发掘“其实是要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万一被盗,其周边的考古信息就会丧失,文物也会四处流散”。的确,考古不同于盗墓的地方在于,考古发掘是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保护和提取能够反映古代文明的各种信息,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面目。
为了文物的安全,发掘现场享受最高等级安保。考古并不只是考古工作者的事情,还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随着发掘工作的进展,海昏侯国的遗址、遗物的保护工作越来越被政府重视。海昏侯刘贺生前未能完全享受汉代皇室成员的尊贵,而发掘出土的遗址、遗物享受的安保规格却很高。整个墓园达4.6万平方米,四周被钢网包围,东侧的文物保护大楼也围有高高的围墙,武警和特警手持冲锋枪日夜护卫,警犬也随时待命。人员进出均需工作证件,必要的外来人员都要登记方予以放行。晚上,工地和文物保护大楼有大功率的探照灯光照射,亮如白昼。
海昏侯墓文物保护大楼外景
“紫金城城址和铁河汉墓群”、“墎墩山汉墓”、“海昏侯刘贺墓”等考古学命名。厘清海昏侯国相关的遗址、墓葬的考古学名称是个重要的问题。海昏侯国的都城遗存目前叫“紫金城城址”。在紫金城城址西北侧、西侧、西南侧,有很多汉代的墓葬,这些很可能是刘贺的子孙——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海昏侯的,由于当地隶属于新建县的铁河乡,所以这些汉墓被称为“铁河汉墓群”。紫金城城址和铁河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海昏侯刘贺所葬的墓园是铁河汉墓群中最重要的一座。由于其地势相对周边较高,是一个高高的山岗,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墎墩山,在未确定此处是刘贺墓前,考古学家根据相关规则,称之为“墎墩山汉墓”,如果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结合考古学的研究,也可以称之为“海昏侯墓”。随着刘贺私印的出土,也许我们可以开始称之为“海昏侯刘贺墓”。
大刘记印
发掘现场的吊车和轨道以及室内发掘时的小海绵块。海昏侯刘贺墓葬的发掘工作十分艰苦,面临很多难题。江西省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海昏侯墓主墓封土有七米高,然后往下有八米,整个面积是400平方米,它还有一条很长的斜坡墓道……”如何把墓内发掘出的文物尤其是易破损的文物稳妥地运输到八米高的地面,成了发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考古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墓葬上方安装可移动的吊车,地面上再安装斜坡轨道,发掘提取出来的文物先由吊车起吊,与地面齐平后再平移到轨道,然后缓缓推出来。这样就安全地完成了文物的提取工作。
提取文物的装置
海昏侯刘贺墓中还出土了很多非常小的文物,比如木制偶车上的小金属构件,长仅仅十余厘米,非常容易散落和破损。为了成组地进行保存,考古人员准备了厚厚的海绵块,每次提取出来一个小件器物,马上根据其外形,在海绵块上挖出合适的形状进行固定,同时编号。
考古工作者一直叫“墎墩山”,不叫“墩墩山”。在海昏侯刘贺墓的东侧,现在的紫金城城址地界里有新建县为配合考古发掘而兴建的文物保护大院,大量的室内精细化发掘就在这个大院内进行。大院门口戒备森严,只容一人通过的不锈钢闸门由武警战士持枪把守,没有工地证件的来访者一律需要登记。笔者在登记薄上看到有“墩墩山汉墓来访者登记表”字样,在其他网络新闻上也发现了“墩墩山”字样。墎、墩两个字太容易混淆了!其实,考古工作者一直使用的称呼都是“墎墩山”。
室内开馆第一天:“摆平”海昏侯刘贺内棺和解决低氧工作室难题。海昏侯国考古中最重要的是刘贺内棺的发掘。2016年1月15日,内棺被整体套箱,从墓地运到文物保护大楼的一楼大厅内,开始进行精细化室内发掘。由于外椁室的压力不同,内棺一头厚一头薄。因此量身定制的内棺套箱也是这种形制。
量身定制的内棺套箱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发掘中可能出土的丝、棉等织品,考古学家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用于保存尖端武器的低氧技术,在文保用房里搭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低氧工作室,采用“低氧气调链技术”对出土重要文物进行保护,这是文物保护上的首次应用。原来的构想是,把内棺套箱放置在这个低氧工作室内,在人员进入时可调整氧气含量,也可佩戴氧气头盔来保证呼吸。但是,意外出现了——相对于庞大的内棺套箱,这个低氧工作室的大门做窄了,内棺套箱怎么也无法进入。考古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他们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塑料口袋,把内棺套箱包裹起来,需要保存时就向口袋内充低氧气体。
低氧工作室
2016年的3月,内棺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据最新的报道,内棺已经完全打开,里面刘贺的尸骨已经出现腐朽,仅余下股骨和腿骨。刘贺安卧棺中金缕玉席之上,横向、纵向都摆放着玉璧。其右侧腰部有“刘贺”私印一枚,紧挨着是一把玉具剑。左侧腰部是一把玉刀。脸上有数层覆面遮挡。席上有金饼,其中四个有墨书。头部有四个或五个漆箱……
主棺柩内外棺之间出土金器情况
研究篇——关于海昏侯刘贺
一个真实的海昏侯刘贺。刘贺其实是个文艺爱好者。从出土的大量奏章副本和记载有《论语》《周易》《诗经》的竹木简牍来看,他的书法水平很高。他的墓葬中还出土了围棋的棋盘和大量乐器,有弦乐——大型的瑟等,还有金属打击乐器——青铜的编钟和铁磬等,说明他具有十分优雅的爱好。墓中甚至还随葬有数辆马车,并有十分精美的马具和车具。
是蒸馏器还是蒸煮器?目前,关于海昏侯刘贺墓葬的争议还有不少。比如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器具,器形主体为圆桶形,圆桶壁为夹层结构,两层腹体之间有一定空隙。圆桶底部中间有透气的箅子,用于承接内腹中的蒸料,比如芋头等。底部外周内凹,用于收受两腹之间的蒸汽流体,并有两根导流管用于引出液体。下面还有另外一个铜釜,是一起出土的配套设备。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蒸馏器,如果得以确定,这就把中国制造白酒的时间大大提前了。也有专家认为这可能就是一个蒸煮器。
是屏风还是镜子?海昏侯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人像屏风,可以粗略看出上面绘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形象。屏风的背面有巨大的铜板进行支撑。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这个屏风只有一米多高,似乎高度不够,这件器物很可能是一面巨大的方形镜子,原来认为用于支撑的青铜板就是镜子的镜面,而彩绘有孔子和弟子画像的漆器面则是镜子的背面。
当然,类似的争议还有很多……
总之,海昏侯国和海昏侯这个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国家和人物,历时2000年,竟然保存如此完整,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结合得如此紧密,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如果说,史前考古学的意义在于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那么,进入历史时期的考古学家则是利用先进的考古学技术,想尽各种办法,孜孜以求,提取各种信息,为人们讲述一段段真实的历史,还原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他”。而这就是考古学真正的意义所在。